刘力恒官方网站
http://3834.diaosu.cn
刘力恒首页>文章>正文

论雕塑 和谐 发展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5-15 03:29:11 作者:刘力恒
前言: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出现日益明显的危机,人类作为宇宙中心地位的动摇,“宇宙中心主义”或“宇宙理论”的倾向便伴随而生。生态运动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只有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主题:

《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方面已经迈出了相当大的步伐,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样令人吃惊,一些观察家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维持在目前极高的水平上,中国在未来15—20年间有可能取代美国的地位。当然,指数增长(Exponentiol Growth)原理认为这一前景有可能实现。无论统计推测能否被证明极其准确,中国很明显正处在巨大的增长时期的痛苦挣扎之中,如果这一势头能够维持下去,中国将改变世界经济的未来。然而,在经济发展中,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人类毫无顾忌地对财富的追求也最终物质进步和人类生命本身受到了威胁。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征服自然”和“自然的主人”,走向尊崇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当代人在生态危机,资源和能源危机的重重困境中,才明白中国古代智者凭知觉就悟到的道理: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生态平衡,外在生活社会的平衡,个人内心生活的平衡,无一不是宇宙“和谐”的体现。人和自然本是融合一体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组成因子之一。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不仅需要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参与行为。

远古石器时代的圣音,揭开了人类雕塑史的序幕。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奔流,雕塑犹如江上的扁舟顺着急流历经了石器,陶俑,石雕,玉雕,青铜乃至现代的腊象。不同的文化历史,便有着不一样的经历。

艺术的真谛在于尊重理性化的人性。劳尔斯在太阳殿上的祭拜,拜出了一段古希腊的雕塑史。他们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精神和肉体的和谐。《掷铁饼》捕捉瞬间的动态,表现竞技场上健儿的雄姿魄力。西欧的文艺复兴,犹如中国春秋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雕塑历史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人文主义冲击,使得希腊和谐的天平渐渐失衡。艺术的人性化,成就了米开郎基罗。也让他的《大卫》屹立于雕塑的历史洪流之中。坚定的眼神,结实的肌肉,勇敢地甩开投石器向敌人掷去。西方从古希腊的和谐统一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都有着理性光辉的指导。假如我们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笛卡儿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借用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描述后现代尊崇自然的倾向。

在雕塑中,中西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中国的道教木雕。不管是红脸而坚毅的关公,还是魁梧而凶煞的门神,他们都更注重与神态。而西方的雕塑则大部分以写实为主。不管是英雄还是天使魔鬼都十分合乎比例。神情自然,贴近现实中的人。中国却采用夸张的手法。若把西方的宗教雕塑比作记叙文,中国则更象诗歌。历史的车轮不停滚动着,行过了盛唐,碾过了腐宋,到了明清。奢侈的达官贵人们催促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作为装饰其布局是十分明确的,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有点写实基础的美。黑格尔称之为“依附美”。苏州园林里各种假山的堆砌,亭台楼榭的雕刻,湖面的石鹤都依附美的经典。也足以表明当局者的奢靡。也就是这样的“巧夺天工”把中国推向鸦片战争的死潭而不可自拔。从此中国的艺术发展几乎进入了一个空挡期。而此时的西方艺术正在升华,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中国雕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具有了一种真正意义的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形式,这一改变使中国雕塑真正具有一种当代性和前卫性,或者说,具有了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雕塑。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当代雕塑在九十年代的重要实践是对雕塑写实造型的重新认识。写实雕塑和观念艺术、波普艺术的结合使中国当代雕塑找到了一种造型和前卫性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国际当代艺术的潮流。

总结:

《快乐前行》这件雕塑作品正是对创建一个和谐社会的一种愿望。和谐社会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和谐。生态产业是指在生态规律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重建产业组织、推进新型管理模式,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又具有和谐的生态补偿功能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艺术表现丛书--认识雕塑》,王少军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 《中华美学感悟录》,邓牛顿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 《全球社会学》,文军 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比照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艺术》,河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